科技创新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- 科技创新 - 科技创新
陕煤石电:斗轮机悬臂皮带调偏系统升级,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智能管控”
发布时间:2025-10-20     作者:彭蹦庄     访问量:62    

斗轮机作为连续装卸的核心设备,其悬臂皮带的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与作业安全。长期以来,悬臂皮带因双向运行时的动态张力变化,易出现跑偏问题,而传统调偏方案的局限性,曾是制约设备高效运转的“老大难”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通过引入液压自调偏托辊技术,实现了皮带调偏从“人工干预”到“自动响应”的跨越式升级。


过去,陕煤石电斗轮机悬臂皮带调偏主要依赖普通调偏托辊,其核心原理是通过人工预设角度或简单机械结构被动矫正皮带位置。然而,在实际作业中,这一方案暴露出三大突出问题:一是调偏精度不足,跑偏频发。普通托辊的机械调偏响应滞后,面对双向运行时皮带张力的瞬时变化(如空载/重载切换、物料冲击),难以实时调整角度,导致皮带频繁向两侧偏移。据统计,传统系统日均需处理3-5次明显跑偏,严重时甚至出现“啃边”“撒料”现象,直接影响物料输送连续性。二是人工干预成本高,安全风险大。为避免皮带跑偏引发设备故障,运维人员需频繁登高至悬臂皮带区域(高度通常超过10米),手动调整托辊角度或清理堆积物料。单次调整耗时约20-30分钟,不仅占用大量人力(日均投入2-3人/次),高空作业还存在坠落、机械伤害等安全隐患,与“本质安全”生产目标严重不符。三是设备损耗加速,维护成本激增。频繁跑偏导致皮带边缘与机架摩擦加剧,每年额外消耗皮带约15%-20%(按常规使用寿命计算);同时,托辊轴承因受力不均频繁损坏,年均更换成本超万元。更严重的是,跑偏引发的物料堆积可能堵塞滚筒,甚至造成电机过载停机,单次故障修复耗时长达数小时,直接影响生产计划。

针对传统系统的痛点,引入液压自调偏托辊技术,通过“实时感知-自动响应-动态平衡”的闭环控制,实现皮带跑偏的“秒级矫正”。其核心原理可概括为“三步智能响应”:一是跑偏感知:立辊触发信号。在托辊组两侧安装可旋转立辊(与皮带边缘平行),当皮带因张力变化向某侧跑偏时,边缘会触碰到对应侧立辊。立辊内置角度传感器,一旦检测到皮带接触压力,立即将机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(或直接通过机械联动),启动调偏程序。二是液压驱动:动态调整机架角度。立辊信号触发后,液压执行装置快速响应:通过内置油缸推动托辊机架绕旋转轴微量转动(调整角度0-5°),使托辊表面形成与皮带跑偏方向相反的“矫正坡度”。液压系统的优势在于响应速度快(≤0.5秒)、推力稳定,可根据跑偏程度自动调节矫正力度,避免“过矫正”导致反向跑偏。三是自适应平衡控制皮带回正。随着机架角度调整,皮带在托辊“坡度”作用下逐渐向中心位置回正。当皮带边缘脱离立辊后,立辊复位,液压装置停止动作,托辊组恢复初始状态,等待下一次跑偏信号——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,实现“跑偏即矫正,回正即停止”的自适应控制。且不存在人为调整过度的情况。

相较于普通托辊的“静态预设”,液压自调偏托辊通过“动态感知+主动响应”,完美适配双向运行皮带的复杂工况,无论是空载启动、重载输送还是变速运行,均能保持皮带居中精度≤±5mm(传统系统误差常达±30mm以上)。液压自调偏托辊投用后,斗轮机悬臂皮带调偏系统实现“脱胎换骨”式改进,带来多维度效益提升:人力成本锐减80%,运维效率翻倍。人工干预频次从“日均3-5次”降至“月均1-2次”(仅需定期检查液压油位)。皮带跑偏导致的“啃边”“摩擦”现象基本消除。更关键的是,再未出现跑偏引发设备停运,生产连续性提升显著。


从普通托辊的“被动应对”到液压自调偏托辊的“智能管控”,斗轮机悬臂皮带调偏系统的升级,不仅是设备技术的迭代,更是“降本、增效、提质、保安全”生产理念的生动实践。未来,陕煤石电公司将持续聚焦生产一线痛点,以更多技术创新破解难题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。(彭蹦庄)